1969年多家石油公司争夺墨西哥Gulf地区的油田租赁权而竞拍的事件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最终赢得拍卖的石油公司,花了比开采权实际价值要高很多的价格。后来,这种表面上的赢家,很可能是实际上的输家的现象被称之为“赢家的诅咒”。 在拍卖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赢者的诅咒”现象,拍卖的夺标者往往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会遭受损失。一般来说,拍卖或者类似拍卖的活动,都是为了一个目前还不知道价值的东西而进行竞争,这类活动的胜利者可能到最后发现自己犯了错,后悔当初出价太高,得到的价值比想象中的要低得多。经济学家们收集了大量真实的数据,验证了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者的诅咒”都可能发生。而且当拍卖的买家越多时,发生“赢者的诅咒”的机会也就越大。最大的赢家没能笑到最后,被“诅咒”的夺标者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竞拍后的产品收不回成本,最终亏损累累。 专家认为,这些赢者之所以被“诅咒”是来源于一种认知错觉,也就是一种精神作用,就如同泡沫产生的原因一样。在拍卖会上,为了赢得拍卖,你必须积极地出价,其他竞争对手会促使你不断地提高出价,拍卖价格在一浪接一浪的高呼声中水涨船高,随着血压的升高和心跳的加快,“赢者”举起的手变得越来越不理性,过于自信放大了收益,缩小了风险,最终那个抑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举手者”成了最后的胜利者,与此同时,“赢者的诅咒”出现了——他的投标价格已经远远高于真实价值了,在赢得拍卖的同时,他必将输掉利润。也许付出得多是拍卖的永恒结果,但是赢家反而后悔的这种现象。所以,理性的竞价者总是在提醒自己避免受到赢家诅咒的影响:他们会出价比购买商品的实际价值要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