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器雕刻历来门派众多,以前有“南工”、“北工”之分。明清时期玉雕工艺形成了京师、苏州、扬州三足鼎立之势。乾隆工的出现,又极大地推动了玉雕技术进步,加上大量琢玉大师的涌现,形成了各自特色明显的琢玉流派。发展到当代,玉雕在每个地区的发展也各不相同,慢慢地渐渐地,所属不同地域的玉雕在技法和表现形式上有了微妙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雕在各属地区落地生根,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逐渐演化成了各种流派。
一、国韵文风——北派:北京、天津、辽宁一带的玉雕工艺大师 特点:以雕琢人物群象,花卉和薄胎工艺著称,艺术风格庄重,典雅。 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玉雕作品雄浑霸气,皇家遗风特点明显,发端于西安,后迁移到北京,到明代时期最为鼎盛,玉雕风格既有江南的婉约,又有北方的率真,雕琢细腻、讲究,包含了中国玉雕之精华,汇集了各派风格,演化成为北京大气滂沱、威扬四方的皇家气概,揉合了传统手法与现代工艺,简约中透着稳重,雄厚中体现皇家风范,气度中流露出对国学传统的一脉相承。 北京玉雕以大件和摆件为主,在人物、山子、器皿、花卉等品种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和透明度,创作出许多巧夺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玉器制作的工艺过程可以概括为“议、绘、琢、光”几个阶段。北京玉雕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圆雕、浮雕、镂雕、线雕等。其玉雕作品品类繁多: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材料多样,题材广博,具有明显的宫廷艺术特色和皇家风范。 天津玉雕以其精细秀丽和题材新颖著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天津的艺人尤其擅长利用精选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色斑,精心构思雕刻,从而充分显出玉雕作品的艺术魅力。 辽宁岫岩玉雕是以辽宁省岫岩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玉石雕刻工艺。岫岩玉雕兴于清末民初,更盛于当代,属中国北方流派。长时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滋润,吸收了地方民间木刻、石雕、泥塑、刺绣、剪纸、影人、彩绘艺术等方面的精髓,融合渗透,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艺术风格。岫岩玉雕技法丰富,以素活见长,柔环、活链为其典型工艺,难度之高,世人称绝。岫岩玉雕的素活工艺继承了中国玉器传统技法,做工以立体圆雕及浮雕为主,辅以线刻、镂刻、透刻,并有勾花、勾散花、顶撞花等手法,尤擅用剜脏去缕、因材施艺、化瑕为瑜、废料巧用、俏色巧用、螺纹组合等技法。
二、海纳精作——海派玉雕: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的派系 海派玉雕的真正贡献在于“海纳”和“精作”。 海派玉雕的“海纳”包罗万象——绘画、雕塑、书法、石刻、民间皮影和剪纸、当代抽象艺术,只要是美的,只要是好的,却又离原点不远,可贵的是“海纳”消化后却依然“苗条”。海派玉雕的“精作”更让人惊异,料色的应用、异想、巧作和精制独具匠心;题材的传承、转化、创新和出挑非常丰富;工艺的理解、发扬、运用和变幻更加神化;思想的发现、嫁接、延续和突破无愧于时代。 海派玉雕在形成至今,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19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以至于苏州、扬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玉器制品都通过上海口岸向外输出,这种态势为上海玉器雕刻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苏州、扬州等地区的雕刻艺人大量涌入,在这东方的大都市中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理想天地。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玉雕风格——海派风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玉器作坊、店铺达200多家,有200多从业人员,主要生产佛像、仕女、仿古炉瓶等摆件雕刻品。流入上海的玉雕艺人按主流分为“苏”、“扬”两帮别,各自沿袭了当地的传统技艺特色。上海玉雕业中,主要为洋人需求生产制作的被称为“洋装派”,扬州迁入的“扬帮”艺人多属“洋装派”;苏州艺人专做玉首饰、花饰,被称为“本装派”;另有一支专做仿青铜器造型和仿秦汉以来古玉为主的被称之“古董派”。 炉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鸟、走兽和天然瓶成为著名的“海派”五大类传统雕刻品种,其中以炉瓶器皿类最为著名。炉瓶器皿以稳重典雅的造型、古朴精美的纹饰、富有浓厚的青铜器趣味,在玉雕行业中独树一帜。传统的三脚香炉、天鸡对瓶、端炉、羊尊等都是海派玉雕久负盛名的经典代表作品。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海派玉雕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在江浙地区玉雕艺人的雕刻风格基础上,既融汇扬帮、苏帮、南帮以及宫廷玉雕的工艺风格,又继承了中国明清玉雕精华,博采众长,在“细腻”上下功夫,由此涌现出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玉雕高手。海派玉雕还善于运用各类玉石的天然形状和不同色泽,因料制宜、因材施艺,造型挺秀,形成了俊俏飘逸的“海派”艺术风格。
三、精美隽秀——苏作玉雕:主要集中于人杰地灵的姑苏 自明清以来,“苏工”便以精美、隽秀以及极富人文特性而享誉海内。 苏州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汉代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玉雕产地,连宫廷玉作的人才都得仰仗苏州的玉工。20世纪90年代以前,苏州也仍然在全国玉雕界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州玉雕依托原有的技术力量及加工力量,主要仿制中国历史上各时期风格的作品,以花鸟、炉瓶、人物、山子雕为主要品种,其特征是在雕刻工艺上沿用了苏州地区明清时期的传统技法,缺少时代感,产品也主要销往海外。 苏帮玉雕流派目前应该是最主流的玉雕派别,其特点一般是注重仿古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美术美学的一些元素作品一般表现为写意不写实的雕刻技法,只要是有点名气的雕刻师一般不会跨出这个界限, 或许也有一般的工匠乱雕一气,那个另论,这也就是师与匠的区别,区别苏工并不是看的雕的精细张开嘴就说是苏州工,有些一般的料子苏州师傅为了不在上面浪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草草了事,但作品构图立意还是包括在苏派的创作范围之内,但也可以肯定那是苏工的。 90年代后,苏州玉雕开始活跃起来,对外交流增多,在频繁的交流和不断的探索中,苏作玉器品质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继上海海派玉雕之后的又一支新生力量。此时期的玉作不仅继承了苏作玉雕的“精、细、雅、洁”的特点,同时又融入了创新元素,形成了“新苏作”概念。苏工玉雕多是为小件器物,佩饰、玉牌、鼻烟壶、花佩等,而苏州工艺通常是以细腻优雅居多,工艺都十分的精细,神态也尤为的突出,更加注重于图案的精美。
四、扬派:讲究章法,工艺精湛,造型古雅秀丽,其中尤以山子雕最具特色 “扬派”指扬州地区玉雕所表现的独特工艺。“扬派”玉雕讲究章法,工艺精湛,造型古雅秀丽,其中尤以山子雕最具特色。山子雕刻将中国画的山水人物以及书法融于一体,在有限的材料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艺术生命力。 扬派主要集中在扬州地区,扬派在明清时期就是我国玉雕中心,素有“天下玉,扬州工”之称,而当代扬派玉雕正是在继承古代扬派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形成。扬派承接了南派细致做工,又加入了一定的趣味性,特别是山子尤其受欢迎。作品构思创作中随型巧工,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珍禽异兽、亭台楼阁严谨的融合到一个画面上,让人感觉意境深远。 扬派的花卉也是后起之秀,作品造型饱满、枝叶茂盛、层次清晰。无论是花瓣翻边还是花根的纹理都处理得精炼自然。飞禽走兽的创作中特别对嘴、舌、爪、毛进行细致的刻画,使之栩栩如生。人物作品题材非常广泛,又融入了背景来承托人物的感情,更显得神态盈然。
五、斑斓多彩——广州玉雕秀丽潇洒,斑斓多彩 南派以广东地区为主,其玉雕风格受到东南亚国家艺术风格影响,在镂空雕的复杂多变的雕琢技艺上很有特点。 广州玉雕由来已久,在广州飞鹅岭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过多种玉器及镶嵌玉的工艺品。南越王墓出土玉器件达200多件,雕工精细、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现今,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也藏有唐、宋时期的玉雕精品“白玉凤首"、“玉狮"等。据《古南越国史》记,汉代广州已有宫廷玉器作坊。广州玉雕工艺造型典雅秀丽、玲珑剔透;南玉碧绿透明,玉质滋润、斑谰多彩,玉雕艺人又善于利用其色泽、纹理因材施艺,独创巧色玉的工艺特点,使广州玉雕成为迷人的艺术瑰宝。广州玉雕的产品主要有座件、首饰两大类。首饰是传统产品,座件最能体现广州玉雕特色,如花鸟、人物、兽口、炉熏、花瓶是传统大类,还有蟹笼、鱼笼、花塔、仿古兵器、车船等。 除此之外,广州还有玉雕小茶具,不但有壶和杯的配套,还带有一个玉盘,玲珑剔透,十分惹人喜爱。这种产品在中国玉雕艺术中是少有的。
六、宛派玉雕:宛派玉雕的大群体在当今各玉雕派系中都已扛起大梁 中原玉雕艺术雕刻风格,以南阳(南阳古称“宛”)为中心地区,简称“宛派玉雕”。 南阳玉雕随独玉开采,始于殷商时期,兴于汉、宋、元,后继晚清,在创作理念上博采众长,融汇了苏、杭等南派婉约细腻的艺术流派及北方宫廷大气厚重的工艺特点,并继承发扬了明清近代玉雕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业界称为“宛派”玉雕。 宛派玉雕风格的表现特征:倾心于玉的温润、色泽、挖掘雄浑流丽的砂砣能力,创造玉雕世界中浓烈清新的色相,表达时代精神节奏,气韵流动和神韵骨气。 宛派玉雕的大群体在当今各玉雕派系中都已扛起大梁,无论是京派、海派、苏派,还是瑞丽、四会、平洲、揭阳、广州,甚至是新疆等地的玉雕大师,南阳籍者占了很大比例。
七、徽派玉雕:创新的仿古工艺 蚌埠:这座淮河边上的珠城,孕育了多少民间的玉雕艺人和奇人,将徽派玉雕推到了风口浪尖,蚌埠玉雕的仿古玉器有史以来,囊括了中华七千年的玉文化,蚌埠玉雕仿旧仿古的技法,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比喻,没有一丝的吹捧成分,细观蚌埠的仿古玉器,刀法娴熟,器形逼真,线条流畅自然,雕工精湛,可喜的是不拘泥于仿古,在效仿古人琢玉的基础上创新,其创新的仿古工艺品更是精美绝伦。 另安徽桐城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视,桐城玉牌,特征明显,雕刻精美,方寸间突现皖风徽韵里对中国玉雕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些玉雕流派中,如果一定要大概区分中国玉雕当今的派别的话,那就是北派与南派,若再追寻北派与南派的风格区别的话,那就是:北雄南秀。不论是南国还是北疆,中国玉雕尽管目前派别纷呈,但总的来说,都传承于祖国的文化,虽在各地发展中有所不同,但总体是相同的,都是以表现中国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均以吉祥、如意、祝福、祝愿等为表现形式。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