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徐霞客笔下的翠生石
 
珠宝文化  加入时间:2012-10-22 13:57:34  □ 方雄普
      尽管徐霞客是天下奇人,其游记堪称天下奇书,但说来惭愧,对于他的著作,过去我却一直未曾读过。
      2000年的夏天回国休假。在返回仰光的途中,曾抽出三天的时间顺访云南的昆明、大理和丽江。丽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名城。在四方街品茗之后便开始参观城中木氏土司宫殿式建筑群,当时宫中的正门照壁上“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8个大字格外醒目。这便是徐霞客当年游丽江时留下的赞美之辞。
      缅甸与云南接壤。既然徐霞客连云南都游过了,那么他有没有到过缅甸?其游记中是否有关于缅甸翡翠的记载?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我急忙找到一本《徐霞客游记》读了起来。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名宏祖,字振之,霞客只是他的别号。这位明朝末年的探险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一生当中有30多年是在游历中度过的。东到浙江东部的普陀山,西达云南西部的鸡足山,北到河北蓟县的盘山,南抵广东的罗孚山,足迹所至,遍布全国10多个省。
      在漫长的游历中,徐霞客一直保留着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文字无疑是难得的文学名篇和重要的地理学文献。可惜原稿大都散失了,能保留下来的只有六分之一的样子,这就是经后人整理成书的《徐霞客游记》。《游记》全书上下共20卷,约合40万字,其中《滇游日记》共13篇,竟占了全书的一半。所以想要了解明代的云南,你就不能不读《徐霞客游记》。
      鸡足山位于滇西的宾川、滇洱、鹤庆、永盛等4县交界的地方,因山势如鸡足而得名。鼎盛时,那里有360座庙宇,常住僧侣5000余人,这在西南地区,是与四川峨嵋山齐名的佛教圣地。崇祯9年(1636年),时年51岁的徐霞客辞家西行,计划游历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之后进入云南。他的初衷只是陪同僧人静闻大师去朝拜鸡足山。想不到在湘江时遇到强盗,静闻大师遇刺发病身亡,徐霞客就只好独自去完成这个长达三四年的艰难之旅了。
      徐霞客自崇祯11年(1638年)初由黔如滇,至崇祯14年(1641年)初病逝家中,他在云南呆了将近3年。在云南,徐霞客除了到过昆明以及滇东北的曲靖等市县外,较多的时间则是在滇西及滇西南活动。他曾两度到鸡足山,花了3个月的时间写完《鸡足山志》,并游历丽江、大理、永昌(今保山)等地。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他有过强烈的赴缅甸考察的愿望,后虽因友人的劝阻而未能成行,但在靠近缅甸的腾冲,曾与加工缅甸翡翠的工匠及商人有过交往。
      在中国的古籍中,缅甸的国名最早为骠国,继之为朱波、蒲甘等,元代开始便称缅甸,并沿用至今。徐霞客要到缅甸考察的念头早已有之。到了省城昆明不久,他就向友人表示“缅甸不可不一游”,“请以腾越庄人为导”,并派人“索其导游缅甸书”,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崇祯12年(1639年)正月,徐霞客离开鸡足山到丽江,3月初返游至大理。大理的观音街,每年的3月15日,都要举办为期4天的商贸大会,但此时徐霞客已无心等候了。他“去大理南行”,经永平县,“游宝台寺,过澜沧江”,于3月29日到永昌,并在4月13日抵达腾冲。他这一路风风火火,究其原因是“欲去缅甸,恐迟则夏热多瘴”的缘故。为了轻装前进,他南行前甚至将多余的行李及重物寄存在大理的三塔寺。到了腾冲,徐霞客随即找到一位姓潘的先生,“谋出关入缅甸”的办法,但终因山高路险,以至“潘力劝不果行”,使得他的出国考察成了泡影。
      为什么徐霞客那么热衷于到缅甸去呢?除了他学识渊博,对当时缅甸的阿瓦王朝有相当了解之外,恐怕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云南和缅甸山水相连,他想从地理学的角度,要搞清楚两国山水的走向。在游记中,徐霞客提及中缅山水相连的地方很多。例如:“龙川江发源于群山”,“下流至缅甸太公城”;“高黎贡俗称昆仑冈”,它绵延“500里”,“由芒市达木邦下为平坡,直达缅甸而尽于海。”这些记载便是很好的证明。他“谋出关入缅甸”,目的当然是要去印证这些观点的。
      现在的腾冲县古时曾称腾越,是因该地多产山藤而得名。由于腾冲离缅北盛产翡翠的密支那地区很近,所以不仅在缅的云南籍华人以腾冲籍的居多,而且腾冲也成为中缅翡翠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在腾冲期间,徐霞客不仅洗过温泉浴,品尝过当地的“腊肉火酒”,而且还与翡翠工匠和商人有过许多接触。
      在腾冲,徐霞客曾住在潘一桂先生家中。潘“走缅甸,家多缅货”,尤以“碧玉”称奇,他爽快地“送翠生石俩块”给徐。徐想把翠生石加工成器皿,数天之后,姓崔、姓顾的两位朋友就带着工匠找上门来了。关于这些,1639年,徐霞客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不妨全文抄录如下:
      “二十六日,崔、顾同碾玉者来,以翠生石畀之。二印池、一杯子,碾价一两五钱。盖工作之费,逾于买价矣。以石重不便于行,故强就之。此石乃潘生所送者。先一石白多而有翠点,而翠色鲜艳,逾于常石。人皆以翠少弃之,间搪档上司取索,皆不之用。余反喜其翠以白质而显,故取之。潘谓此石无用,又取一纯翠者送余,以为妙品。余反见其黯然无光也。今命工以白质者为二池,以纯翠者为杯子。时囊中已无银,以丽江银杯一只,重二俩余,畀顾生易书刀三十柄,余付花工碾石。是午、工携酒肴酌于北楼,抵晚乃散。”
      畀,即给。“翠生石”为翡翠,至于“碾玉者”则指加工玉石的工匠。这篇200多字的日记,虽行文为古语,但读来近似白话,所有并不难懂。徐霞客把潘先生送给他俩块翡翠石料,他找人做了两个印池、一只杯子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这俩块石料,一块“白多而有翠点”,“人皆以翠少弃之”;但徐霞客“反喜其翠以白而显,故取之”;而另一块“纯翠”的“妙品”,徐霞客“反见其黯然无光”,所以只是用它做了一只杯子。这也许就是徐霞客的审美观。我们似乎不能用今天的“纯翠为贵”这个标准去苛求前人,说这位认知石灰岩比欧洲人早二三百年的大地理学家不懂宝石学。
      尽管翡翠在中国盛行始于清代,但在此之前,时称“碧玉”和“翠生石”的翡翠早已从缅甸流入中国了。明代的腾冲,不仅有懂“解石”的“花工”,会“碾玉”的雕磨工匠,而且有不少“走缅甸,家多缅获”,专做翡翠贸易的商人。徐霞客在游记中有关缅甸和缅甸翡翠的记载,其学术价值恐怕就在于此了。
关键字 
珠宝文化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