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一“宝物”,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其后,“卞和三献”、“完璧归赵”等关于和氏璧的各种传说不绝于耳。在《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中,王春云博士认为:“和氏璧由此一直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国人的‘灵魂之石’”。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消费社会》中提出:“真正占领世界的,是符号。”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是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媒介,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质手段。依靠符号的作用,人类可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相互的交往。每件事物都有其相对的符号意义,那么,和氏璧具有哪些中国魂的文化符号意义呢?
和氏璧是一种“忠”的文化符号
何谓忠?《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忠,敬也,尽心曰忠。”《左传·桓公六年》中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中则这样描述:“临患不忘国,忠也。” 而在传统儒学里,“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忠作为众德之一,也是仁。 卞和对楚国的忠,可昭日月。卞和历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三世,整个献璞的过程最少51年以上,刖双足,“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反观和氏璧最耳熟能详的故事“完璧归赵”来看,蔺相如数次与秦王周旋,不惜“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和氏璧已经传递回赵国后,蔺相如高傲地面对诡计落空、满腔激愤的秦王和秦国文武大臣,义正辞严地宣称“臣请就汤镬”。是什么支撑着他?毫无疑问,不是赵王、不是廉颇,而是和氏璧的安然无恙给了他在历史舞台上展现智慧和忠诚的机遇和勇气。 虽然卞和生活的年代(约公元前757至前675)较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早100余年,孔子又较蔺相如(公元前329年至前259年)早150多年,但忠的文化、忠的思想直至忠的行为,都说明“忠”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和氏璧是一种“耻”的文化符号
古人言耻,着眼于善恶,即以恶为耻,以善为荣。管子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 孔子也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作为文化意义的“耻”,在传统道德伦理格局和社会文化体系中曾被置于无上之位。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稀世美玉被玉人(官职)指为石,令忠贞之士深以为耻。掌管国家玉器和重要祭祀用品的玉人不能辨识美玉和石头,后来被传为天下之共宝的和璞先后两次被专职玉人,楚国最杰出的玉石鉴定权威给漏了,这何尝不是让深爱楚国的卞和蒙受羞耻? 卞和失去了双足,失去了古代最令先民珍惜的端方正直之士名誉,经常被人视为巧言令色、蛊惑人心的无耻之徒。50多年中,身体、心灵、健康、财富全被毁,恢复名誉和奉献和璞的希望又是如此的渺茫,这种奇耻大辱在卞和一生的绝大部分光阴里,时时笼罩着他,此也为“耻”。 在和氏璧的传奇经历中,“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无疑是其顶峰,这是所谓“价值连城”的典故来源。然而,经蔺相如、包括廉颇乃至全体赵国百姓牺牲无数生命拼死保护的和氏璧,仍然不免归宿于“恶”的暴秦,无法免于“耻”的悲剧。
和氏璧是一种“忍”的文化符号
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忍,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处事态度。 在前两任玉人对“顽石”挑剔、鄙夷的注视下,在弥漫卞和双足血肉的血气中,在天下人对“骗子”的斥骂声中,第三任玉人“理其璞”,终于正名,和氏璧一跃成为天下之共宝。这个转变似乎只是一瞬间,而卞和历经50余载由希望、失望、刖足、重燃希望、重新失望、再次刖足、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泪尽而继之以血、玉人理璞得宝的磨砺,所谓动心忍性,才守得云开雾散。卞和不仅有辨玉的超世之才,亦有如金刚石一样坚忍不拔之志。 从秦孝公欲观楚和氏之璧,并欲伐楚,至公元前237年秦王政拥有和氏璧,之间又经历了至少100年,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帝6世。秦国的决心如此不可动摇,秦君在蔺相如的背信下忍辱负重,令人赞叹! 孔子云:“是可忍,孰不可忍。”“忍与不忍,断之于义矣。”卞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这是卞和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而“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卞和、蔺相如若不能忍,恐怕和璞要么被弃荆山,要么碎于秦廷,也不会成为中华文化千古之谜了。
和氏璧是一种“和”的文化符号
和氏璧诞生于南方的巫蛊文化大国楚国,归宿是戎狄文化影响深远、无儒无墨的秦国,和氏璧就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文化融和的传奇,是华夏文化与蛮夷狄戎在春秋战国时期激浊扬清、兼容并包、最后混一华夏的传奇。 在崇尚凤凰的楚国,有这样一位有意无意、深合儒家精神品质的卞和,本身就说明华夏文化在巫蛊昌盛的楚国的迅速传播,并且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深入人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在卞和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完璧归赵,则体现了华夏文明之中的赵国和戎狄文化的虎狼秦国之间的文化冲突。蔺相如为代表的赵国君臣普遍认为秦国君臣言而无信,其实也包含着对秦国文化的蔑视和仇恨。而还是和氏璧,引出了一段将相和的美谈。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和为贵,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不仅儒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有机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 和氏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物,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以典籍、成语、传奇、故事、雕塑、图画等多种客观形式,时时被中华文化圈的人们所感知。它很抽象,既可以是前人和专家推测的任何一种中国传统玉石及宝石、又可以如王博士推测的超级大钻。它很普遍,因为只要提到和氏璧,所有中华文化圈的人都知道指的是什么,就是卞和三献、完璧归赵的那件天下之共宝。它还很善变,它可以是礼天的玉璧,也可以是皇帝的传国玉玺,它很可能是超过库里南的超级大钻,也可能是历史悠久的绿松石。 和氏璧是中国国魂的符号,它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观念性、意义性的存在。中国文化圈的十几亿人口,由于有了和氏璧这一国魂符号,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世界文化给予中华文化的影响做出事实上的反应,而且是对世界文化主动的创造与解释,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增添更传奇绚烂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