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战争,是流传于世的佳作。传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与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后海伦私奔,墨涅拉俄斯的哥哥阿伽门农率领军队远征特洛伊。特洛伊战争长达十年,未分胜负。希腊著名木匠和拳击手埃佩斯造了一个巨大的木马,内藏精兵,然后佯装败退,将木马留给了特洛伊人。好奇的特洛伊人将木马拉入城中。半夜,藏在木马中的精兵和城外的迈锡尼军队里应外合,打败了特洛伊的军队,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者。这幅面具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阿伽门农王的死后随葬品。 这幅面具出土于1876年,年代为公元前1580至前1500年,高26厘米。面具是用整块金箔在死者面部直接敲打而成,所以它直接表现了死者面部的表情和轮廓,面具上匀称的眉弓和笔直细长的鼻子连在一起,形成最初的典型希腊作品风格。艺术家没有刻意要求面部层次的突出,他把两只耳朵设在同一透视面上,耳朵的造型非常别致,就像一对耳坠垂于脸部两边。一双眼睛好似两个咖啡豆,浅浅镶在眼眶中,和其他面具不同的是,这幅面具的眼睛没有睫毛,可能是死者真实面容的再现。面具上漂亮的络腮胡,敲打得非常细腻,使国王威严的神态更加突出。 面具的主人阿伽门农的命运异常悲惨。他的父亲阿特柔斯杀死了同胞兄弟堤厄斯忒斯的孩子,并残忍地把他们的肉做成饭食,给堤厄斯忒斯食用,作为阿特柔斯的儿子,阿伽门农永远难以摆脱家族所遭受的诅咒。当他被任命为希腊联军的统帅去进攻特洛伊城时,诸神命他把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给女神阿耳忒弥斯,以便平息海上风暴,使军队能安全到达小亚细亚,阿伽门农从特洛伊回来后,被他的妻子和情夫杀害。他的孩子为替父报仇而作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杀母行动。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在发掘迈锡尼(1874年)和梯林斯(1886年)的过程中,发现了特洛伊古城墙遗址及出土文物,其中就包括这金面具,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写的世界,迈锡尼文化就此重见天日。 迈锡尼文化是克里特文化之后的另一个重要文化。公元前1600年左右,迈锡尼处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阶段。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这时国王的坟墓是圆顶墓的形式,这一时期统治迈锡尼的王朝为“圆顶墓王朝”。从这时期开始,迈锡尼文化得到迅速发展,与克里特发生激烈的竞争。公元前1450年左右,迈锡尼攻战了克里特岛,致使克里特文化从此一蹶不振,这样迈锡尼文化完全取代了克里特文化,成为爱琴文明的中心。到了公元前12世纪初左右,发生了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虽然以迈锡尼的胜利而告终,但迈锡尼也因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元气大伤。公元前1200年左右,希腊人的另一支——多利亚入侵,迈锡尼文化从此衰落。 金属工艺的兴旺发达,是迈锡尼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荷马史诗常用“多金的”这个词来形容迈锡尼。所以,古希腊史书常称迈锡尼为“多金的迈锡尼”。迈锡尼本土并不产黄金,黄金是在同古埃及的通商中获得的。爱琴海金属工艺最先发达的是克里特岛,因为迈锡尼文明继承了克里特文明,自然也就传承了克里特高超的金属工艺制作技术。而且在迈锡尼的泥版文书的铭文中,提到了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其中就专有金匠一行。现已发现的迈锡尼的大量金银制品,主要集中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出现的“井墓”中,例如迈锡尼第三号井墓中就出土了870件随葬品,其中大多数是金属工艺品,尤其是黄金制品。而在公元前1500年后出现的圆顶墓中却相对少一些。这是因为大部分圆顶墓都曾遭到大范围的盗掘,黄金制品成了首要被盗品。在迈锡尼的黄金制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面具、金酒杯和各种黄金装饰品。
链接:
黄金面具是死者的面部覆盖物,根据死者生前的容貌制成。给死者戴面具的风俗,古埃及早已有之,他们认为,死者戴上面具,可以使死者保留一个不朽的面容,以便在外游荡的灵魂能找到死者的躯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