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琉璃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发现的。范蠡认为这种物质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越王感念铸剑之功,原物赐还,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之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同年,战事起,越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离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还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见“西施的眼泪”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这个名字的谐音,并由此演变而来的。 这些用琉璃锻造出来的艺术品究竟有何珍贵之处?琉璃其实从中世纪起就是贵族生活的一种标识。高品位的琉璃艺术品之所以价格不菲,主要是由其原料和工艺决定的,比如从捷克进口的玻璃原料制作的琉璃制品纯净度高,价格自然也就高出一截。此外,琉璃独特的脱蜡铸造工艺是一种全程手工的复杂工艺,47道工序道道都是关卡,有一道出了问题就会失败。琉璃制作的失败率极高,一般作品的成功率只有20%到30%,有些高难度的作品甚至一年半载才能成功,因此,许多琉璃作品都是限量发行的。 琉璃的珍贵之处还在于每一件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模一品”是琉璃的特点之一,一只模具只能烧制一件作品,无法二次使用,大型复杂作品甚至需要多次开模、烧制才能完成。由于玻璃液的流动是人很难控制的,所以即使形状相同的琉璃作品,最后呈现的色彩分布也不会相同。因此,荷花花尖一抹红晕或者小青蛙背部自然青色,都必仰赖大师的巧夺天工,更是奇货可居了。 一些购买琉璃艺术品的人普遍反映,他们喜欢琉璃的视觉效果,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给人一种丰饶、瑰丽的视觉享受,同时给人们带来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在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是佛教“七宝”之一。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有经文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明澈的琉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对琉璃艺术品的喜好应该说是人们对美的价值取向有了更为多样性的追求。神秘且变幻莫测的琉璃,以它独有的尊贵在西欧的历史上只服务于皇室及贵族,延伸到今天仍被视为贵族艺术的代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精神世界。
[链接]
琉璃
古时称流离、留璃、青玉石等,古人对人造及天然的宝石、玻璃器等统称琉璃,随着古代陶器的发展及瓷器的产生,琉璃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衍生品种,大量应用于建筑装饰以后,历经千百年逐渐成为一个专用名词。 今天所谓的“琉璃”,其材质其实是玻璃原料加上氧化铅而成的“水晶玻璃”。当氧化铅的比例达到24%左右,玻璃的透光度与折射度都较高,适合制成精美的艺术品。在玻璃料中加入不同种类和分量的金属氧化物就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加锰呈现紫色,加钴呈现绿色。今天我们看到的晶莹剔透、造型灵动的琉璃作品,都是以水晶玻璃为原料,以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李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