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段民育先生(又名段邦谷)的缅甸玉石厂一文时(腾冲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发现其中一句“尤其是莲山太平街昔马人,差不多控制了整个玉石厂的经济命脉”,引起了我们60多年来的共同回忆。因为王家祖先及李家先辈都是相继从事玉石业者。我们在解放后移居缅甸孟硔,所以对60余年来缅甸玉石业的发展,有些是亲身经历,有些则是耳闻目染,看惯了此行业近60余年的秋雨春风。 对太平街人及昔马人控制玉石厂经济命脉一说,其来有自。在历史上太平街头王家先祖王骥公为明朝兵部尚书,1443年,奉令三征麓川土司之变(麓川者,今德宏自治州包括腾冲、龙陵等地),建立腾冲城,称为极边第一城。其后代枝繁叶茂,扩散至中缅边界的古永(猴洞)、贡昔、昔马、大寨等地。王家后代,落籍昔马者,建昔马王家寨,又与昔马李家出地出钱,建昔马正街,至今犹存。后代王正坤先生,生于大寨,后迁居至太平街。因昔马为太平街至缅甸必经地之一,王正坤先生从事玉石业时,在昔马即设有站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领盈江平原,太平街人即逃往昔马山中避难,得到很多昔马人帮助。所以在历史上,太平街与昔马是人亲土亲的两个边镇。六十多年前,因莲山土司的挑拨引起误会,而导致两镇武装冲突,实属不幸之事。 解放后(1950年),很多太平街及昔马人移居缅北。各位应该熟悉“穷走夷方急走厂”的谚语吧!夷方人到缅甸后,为生活计,上厂(玉石山)谋生是自然之事。当时太平街的先辈王明三(兴仁叔祖),刘常炳及李昌德先生(旭东父)已在玉石厂经营玉石业,而昌德先生已将玉石贸易扩展至香港经营。记得当时昔马王德忠先生在玉石山孟卯得玉一件,以15万元售出,在香港以45万元港币卖出(当时港币对缅币为1:2)。消息一出,昔马人蜂拥而至,孟卯遂成为昔马人的天下。1952至1953年,李昌德先生与王德光先生(王正坤孙,兴仁父)合资在孟硔开设德源百货商行,由德光先生坐镇主持。当时来往于密支那、孟硔及玉石山帕敢的玉石商人及友人,都会在孟硔德源商行停留,尤其是太平街及昔马人。德源商行一时玉石客商云集,俨然成为玉石消息的交换地。因德光先生与昔马人的特殊乡亲关系,由昔马人挖出的好玉消息,德光先生皆介绍给昌德先生的云昌公司以及其子李旭山(旭东大哥)的万青公司。当时昔马人寸守忠的玉,就是昔马人张锡虎先生搭线,由德光及旭山先生合资以18万元购得,光磨后大涨。由李昌德先生做主,将一半股权卖给绮罗李生泽先生的裕丰公司(总价54万元)。以后在香港分块售出800万元之谱,可算是当时的最高价玉;兴仁与旭东亦参与此事。以后因德光先生之关系,云昌及万青公司与昔马人的玉石交易甚为频繁。1950年至60年代中期,在缅甸出口至香港的玉石行业中,以绮罗的李生泽、李生华以及太平街的李昌德先生为主,占全行80%的货源,尤其是昌德先生与旭山先生父子的云昌及万青公司,更为全行之冠。 1964年,缅甸军人政府推行国有化政策,外侨的商业行号,一夕之间,皆收归国有,玉石业亦然,玉石出口于是终止。当时玉石厂数百平方公里之地,都为景颇族叛军占领,玉石开采接近停滞,交易零星。为了维持地方安全,地方自卫队纷纷成立,玉石商人利用自卫队的势力,作为保证,将玉石运出玉石厂至孟硔、密支那等地,在狭缝中求生存。这些玉石,一旦到达孟硔等地,尚需运送至泰国密塞或清迈出售给香港玉商。最初香港的玉石货源是循帕敢、孟硔,至缅东景栋市,然后转运至泰国密塞。此运程需经过缅甸掸邦北部,此地当时由果敢罗新自卫队控制,另一部分为政府军管辖,一路上关卡重重,皆需金钱疏通。于是玉石在缅甸、泰国、中国香港节节上升。1974年,缅甸政府解散地方自卫队,玉石运输由景栋、密塞改道瓦城、东枝进入泰北清迈市。此路段更为艰辛,因为东枝到泰国之间,须经过一无政府状态之地。其中掺杂有掸邦叛军、地方势力、政府军及强盗等。人财两失,货物被扣之事时有所闻。玉石到达泰国后,交由泰国方面中介转运至清迈,然后由收货单位开据路条,货主及运输者方能根据路条到清迈验收货物。如已有既定买主,可经中介直接运港,如无买主,则由中介通知香港玉商到清迈看货,成交后运港。由于危险增加,开费增加,使缅、泰、港玉价直线上升。这是一条非常艰辛,由血、汗、金钱及生命筑成的一条玉石通道。就好像当年中国丝绸,经过新疆戈壁沙漠,越过帕米尔高原至阿富汗、土耳其等地,然后到达罗马及其他欧洲各地,创造了当时的丝路。我们在这里把此玉石通道称之为玉石交易丝路。此玉石运送路段分为南北二道,北道由帕敢、孟硔经掸邦北部至缅东景栋市,进入泰北密塞;南道则由帕敢、孟硔,取道瓦城、东枝,至泰北清迈。据旭东义弟王强民告之,有人亦将玉石运至仰光以南的毛淡棉市,越过缅泰边境至泰国曼谷,但为数甚少。 北道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至1974年。南道则为1974至1980年末,历经20余年。此二道之兴起,繁荣了泰北城镇。最初泰国政府对玉石课税5%,但后来看到因玉石交易,泰北城镇百业兴旺,干脆取消税收,使地方就业增加,更加繁荣。 50年后回头一看,此玉石丝路之兴起,太平街人与昔马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第一、20世纪60年代中,玉石厂数百平方公里地,皆为景颇族叛军占领。缅甸的地方自卫队或政府军只控制了点线间的联系。当时要在玉石山上求生活,开挖玉石,非常人可为。可是昔马人向来胆大,刻苦耐劳,而且多数精通景颇话,凭此优势,他们能与景颇族打成一片,而且景颇族人也加入了他们的玉石开挖行列,一时成为玉石生产的主力。 第二、玉石开采后,需安全运至孟硔等地,方能转运至泰北出售。当时太平街人,王有培先生,曾一度扮演安全护送玉石的中间人。有培先生之妻,为缅北军区高阶军官之侄女。此军官后又升至国防部。利用这层关系,他穿针引线,搭起安全运送玉石之桥。 孟硔至泰北密赛之路,应该是由太平街人李旭山先生及其朋友吕达升、姜明坤先生首先开启。旭山先生当时已移民香港。由于玉石货源所需,鼓励在缅朋友将玉石运至泰国接货,此路从此兴起。后有太平街人王德华、李融和、李心通、李心远、王兴仁、刘安林、周必章等,昔马人及附近山面人张景东、张景松、何应荣、王德高、金光泽等陆续参与。 玉石运到泰北密赛后,收接货物的交涉,太平街王德华先生(王正坤孙,王德光弟,兴仁之叔)起了很大作用。密赛旁边的满堂难民村,当时住有太平街人李宝昌、刘安林、刘安纪、李心通、刘安静、王德华等人。王德华先生当时是满堂村的乡绅侨领,对密赛一带的地方人事甚为熟悉。当时来往于缅甸、泰国和太平街及昔马的玉商虽落脚密赛,但都是要拜访德华先生,以其家作为联络处。 太平街李旭山先生为搭起缅、泰、港玉石交易的先驱。他当时在港经商,与乡亲王德华先生连上线,将玉石运出缅甸。旭山先生对玉石眼光独到,享誉缅、泰、港。当时香港玉石商人对玉石的“蒙头个子”一无所知。而当时在香港旭山先生的万青及昌德先生的玉石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所以香港同行,如想到泰北买玉,皆向旭山和连升先生等请教。由旭山带头到泰北买玉,一时蔚为风气。于是王德华先生家,缅、泰、港玉商云集,俨然成为玉石消息交换中心。 旭山先生利用当时缅、泰、港的人、地、时利,由60至80年代,在玉石贸易上非常活跃。其为人慷慨,曾捐50万铢,在满堂兴建校舍一座,60万元补助泰北十所中国难童学校,又捐献十万元,救济美思乐难民村的大水灾,为人称道。 记得当时王德华先生请李融和先生(德华妻弟)做眼线,由果敢杨二老爷处,以240万元进玉8件,预先讲好各占一半。但后来融和先生反悔,要求独自经营。因融和为其妻弟,德华先生对此事,只好隐忍不语。其中一件,卖给旭山,在香港以400万港币卖出(此玉1973年曾登载于香港中文读者文摘)。其余7件,则陆续以600万元卖出。融和先生后又进货一件,售价600万元,于是在缅、泰、港名声大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李旭山及李融和之名在玉石商界中,是太平街年轻一辈两颗最耀眼的玉石之星。但融和先生在其后两三年间,连续进货皆没,亏空殆尽,不得已返回缅甸,郁郁而终,大家都为他叹息不已。 1982年,大陆开放玉石进口。最初只为低中价玉,作为艺术雕刻玉料之用。1990年后,大陆旅游开放,高档玉石需求量增加,由孟硔、密支那至腾冲或芒市、瑞丽等地,地近而安全,泰北的玉石丝路从此没落。 1965年至80年代末,20余年间,由于人、地、时之便,太平街人及昔马人在玉石行业上,确实非常活跃,而且是和衷共济的经济组合。因而太平街昔马人控制了整个玉石厂的经济命脉之说不胫而走。 这篇记述是为太平人、昔马人参与玉石丝路开发而写。当时参与的人实在太多,不能一一记述,实深致歉。其实此文应该由王德华、李心通或李旭山先生执笔,他们才是身临其境的开创者、参与者与当事人。可惜三人皆已作古,兴仁与兴东觉得如再不将此经过记述下来,将会慢慢失传。我们以此文,献给他们三人,以作纪念。 (本文转引自《盈江太平街志》,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