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赤诚炼手艺 丹心承“非遗”
—— 林伟星谈珍华堂畲族银雕技艺的继承发扬
人物访谈  加入时间:2012-7-16 10:48:13  本报记者 邵寅生 张挥挥

      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作为分会场的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内,一件高86厘米的银雕龙球给众多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件名为“龙腾五洲”的银雕龙球上,用多层镂空的形式和精细的錾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神龙在五洲祥云间穿梭游弋的形态。而这件作品,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银器加工技艺”在当代传承中的代表作品。
  为了了解畲族银雕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福建珍华堂总经理林伟星。

弘扬畲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 

      “畲族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畲族银器是中国传统银雕工艺与畲族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表达,是畲族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记载着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畲族文化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而我们作为一个畲族聚居区的银器世家,沿袭和发扬这一优秀银雕技艺,既是对家学的继承,也是对这一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珍华堂总经理林伟星如是说。  
      这次活动中,福建珍华堂共展出10余件银雕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珍华堂第三代“掌门人”林伟星的父亲——林仕元的历年获奖精品。据林伟星介绍,自16岁时,林仕元就拜师福安叶氏门下,21岁自立门户,如今已独立从事银器制作30余年。而叶家银雕技艺在当地颇有盛名,其技艺传承可以上溯到元代银雕巨匠朱碧山门下。在当时,林仕元师祖叶三妹也是远近闻名的银雕大家,曾在英国伦敦银制工艺品赛会上,凭一件景泰蓝7层塔获得银奖。有这样较好的家传技艺,再加上林仕元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就学成出师。
  然而,出师并不意味着成功,在林仕元的银雕艺术之路上,这其实只是一个起点。他心里渴望的是将这种技艺发挥到最好,让它成为一门艺术。自立门户以后,林仕元更加认真钻研传统技艺,并走访各地,细心地研究揣摩各家银雕技艺的长处。这期间,他还学习了香港较为先进的金银器加工技术,并成功地将机器车花等新工艺移植到传统加工中来。此外,他还多次到北京培训进修,让自己的整体艺术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正是源于这样一颗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之心,林仕元的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机构和专业人士认可,并受到多方关注。但是,在这些荣誉面前,林仕元没有满足。自幼生活在福安的他对于畲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种特殊情怀,对于畲族这个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也有一种期望,那就是通过自己的手将畲族的传统文化通过银器演绎出来,将畲族银器加工这一优秀的民间工艺继承下来,并光大开来。

父子齐心光大畲族非遗文化

  “传统的纯手工加工也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个时代中,也需要在保留优秀经典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怀着这样的想法,大学毕业后,林伟星带着所学的先进计算机技术回到了福建。在与林仕元的交流碰撞中,他的一腔热血在发扬畲族银雕事业上沸腾了。他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来设计产品、绘制分析产品结构,极大地缩减了银器的制作时间,也让银器整体走向了更精细化更广阔化的市场发展空间。
  林伟星介绍,十七大畲族党代表雷春美佩戴的一套银雕制品——银凤冠、银钗、银锁、银耳坠及银手镯,流光溢彩,引人注目。要是按传统加工方法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由于运用了计算机技术,这套银器的实际用工仅为100天。当然,缩短时间并不是完全背弃传统的优秀加工技艺,作品上所有精细做工和富有畲族传统典型的加工方法都在制作中保留了下来。
  林伟星还展示了畲族银雕錾刻工艺中所使用的一些工具,这些工具在微小的刀头上各有乾坤。他介绍,这其中的一些工具是近年来父子两人在研究传统畲族银器的基础上新开发出来的,这也是对于传统工艺和工具的复原。
  在林伟星新技术的协助下,这几年来,林仕元、林伟星父子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上获得大奖,林仕元也摘得“省民间艺术家”、“全国十佳民间艺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2010年,畲族银器加工技艺也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林仕元本人也成了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父子二人多年的心愿和努力也有了一个圆满的归宿。
  由于珍华堂的品牌影响力在业内逐步扩大,珍华堂畲族银器产品的市场也宽阔起来。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个国家“开花结果”的时候,顺应国内文化消费的需求,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初露端倪,林氏父子也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将畲族银器推向广阔的首饰、工艺品市场。近年来,珍华堂畲族银器在上海、深圳等地广受青睐,部分产品还远销海外。
  至此,畲族银器加工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工艺在新的时代中又开始熠熠生辉,并绽放出文化之外的巨大经济价值。然而,面对这巨大的经济效益,林伟星却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继承下来并发展下去。所以,在畲族银器走向市场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它优秀的工艺风貌,保证精华的延续,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字 
人物访谈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