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到中华民族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
 
企业风采  加入时间:2007-12-3 11:00:44  □ 本报记者 曾振文

      昳燊,原名又叫陈得兴,新加坡自由设计师。
  他,作为一个新加坡人,怎么对中华民族文化感兴趣呢?他的设计视野又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呢?
  11月3日,北京国际珠宝展旗鼓正酣,在夫人的怂恿下,昳燊答应接受记者采访。我们找到了一块噪音不是太高的地方——诚然,想要清静,在那日流量达到上万人的国展中心简直是一种苛求。

搞设计不应让市场牵着鼻子走

  昳燊是一位学者型的设计师,却又并非学究;年届不惑的他,心中时常燃烧着创作的激情,偶有令人解颐的顽孩动作。一个多么本色的设计师啊!谈到设计,不能不涉及到一个当下艺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设计师应当如何应对设计的商业化。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设计师,在商风无孔不钻的时代,是坚守自己的理想,捍卫个性,还是唯市场是从?昳燊在这点上,看得很豁达。他认为,设计师的理想是引领潮流,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跟从者。很多刚出道的设计师,对自己的作品都很自负,他首先想到是作品理想价值,而不是其他。当然这只是个过渡。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后才会考虑作品的市场认可度问题。任何一部作品,它的完成总要经过两个过程,两道程序,一个是作者的创作,一个是鉴赏者的再创作。这两个过程或者说两道程序缺一不可。只有当两者完美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欣赏者中产生共振时,这就是一部好作品。好作品在给人的第一眼时都会留下审美愉悦感。所以不要认为普罗大众都喜爱的东西就是浅陋的、媚俗的,仿佛那些让人看不懂、产生不出心灵涟猗的东西才是伟大的作品。柳永创作了“晓风残月”的《雨霖铃》等一系列所谓的俗词,受到当时市井百姓的欢迎,以至“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时如此,现也如此,这说明了什么?所以,搞设计既不应当排斥市场,也不应让市场牵着鼻子走,关键是要设计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从事美学教学多年的他,谈到美学在设计上的应用,总是滔滔不绝。“其实,我的精力主要放在美术创作上,珠宝设计这一块,还只是个副业。”他说的也是事实。他多半是为了夫人的事业,偶尔客串一下的。他夫人叫张瑜娓,出于对宝石的喜爱,她自个儿开了一间翡翠饰品专卖店,名字也取得别致,叫“石趣时代”。记者首先是被这个精巧的名字吸引过去的,而让记者流连忘返的却是搁在橱柜里的那些古怪的石头符号。张瑜娓介绍说,这些是星座符,把西方十二星座图进行艺术抽象化处理,使之造型简洁明了,成为可以佩戴的吊坠。当记者问这样的创意出自何人时,她指了指正在埋首干活的昳燊。
  在这次展会上,新加坡参展商仅此一家。而此番来京,据说还是受了北京一位媒体朋友的盛情邀请,这位朋友据说在新加坡的一次展会上认识了他,“也是石头作的媒。”他呵呵的笑了。

设计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尽管珠宝设计只是业余爱好,昳燊也不少花心思。从他纵谈中国古玉石文化、翡翠工艺的历史流变那种熟稔程度可以看出,他一定读过不少这类的研究资料。他说,设计师要能博古通今,要跨领域地猎涉各门知识,哲学、史学、美学、文学等等都要涉足,都要懂。“只有当你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储备时,你的设计视野才不会变得狭隘。”
  作为华人的昳燊对中国文化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尽管祖辈移居狮城已历三代,到他已是第四代人了,但作为祖籍在广东汕头的他,至今仍保留着自己家乡的方言。而更难得的是,他对中国的灿烂文化,有难以掩饰的尊崇与感佩。在我的印象中,昳燊是个崇古的设计师,提到翡翠玉石历史,他言必称“汉唐”。他说,历史上汉唐和明清是两段可圈可点的翡翠玉石的繁荣时期。但这两个时期的玉雕风格迥异。汉唐的玉石造型体现的是一种古朴大气的帝王之象。而明清则大异其趣,注重细部成了主流并且影响至今。这种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审美观念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汉唐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两个绝无仅有的盛世帝国,民族自信心和优越感空前高涨,因而那时留下的玉雕作品就无不映射着他们的审美取向。而明清虽然处在封建社会衰退时期,也有过一二段为时人所津津乐道的历史,最明显的就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国翡翠文化的兴盛,与乾隆皇帝的偏嗜不无关系,当然西太后慈禧的“功劳”也不能抹杀。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中国玉雕艺术发展到这个时候,变成了以翡翠为主要载体,形式更趋于复杂化、精细化,更兼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色调。当然这种变化,除了玉雕艺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外,也与玉石消费的下移有关。明清时期的中国已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玉石消费也开始向新兴的富民阶层倾斜。由于消费群体的这种转变,翡翠雕刻设计的题材便趋于多样化了。不过,作为设计师的昳燊却偏爱汉唐时期的那种设计风格。

设计理念要创新,不能泥古

  昳燊告诉记者,他在翡翠玉石展厅逛了一遭,觉得让他心动的作品太少了。他认为中国现在的玉雕还依旧徘徊在古人的高大影子下,受古人的影响太大了。翡翠雕刻工艺在明清已经到了极致。后人想步其后尘,是很难超越的。所以一定要另辟蹊径。时代在进步,人的审美情趣也在改变。这点昳燊在新加坡的感受最明显。他说:“现在你拿那些雕有龙呀、凤呀这些图案的翡翠作品给老外看,他们看不懂;拿给现在的年轻人看,又说太俗了。所以搞设计不应只是蹈袭前人的思维,设计也要推陈出新,包括设计理念的创新。”
  设计的思维就是创新思维。但是怎么样的设计才算是好的设计,受到市场的认可呢?这是昳燊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他说:“为什么我偏爱汉唐的设计风格呢?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盛世情结,而是它暗合了我的设计理念。”昳燊的设计理念,正如他的作品所展示的那样,就是务求造型简洁、意象含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他拿他手指上戴的那枚深绿色翡翠戒指给记者看,记者发现,整个戒指表面无甚装饰,光白如镜,只是戒指正面朝指尖方向被作成一个三角形状,像个箭簇。“这个造型就从汉代的箭簇上转化而来。当然你可以联想到其他,比如新锐、前沿等时尚概念,它就像一首朦胧诗,需要你投资点想象力,赋予它某种特殊的含义。”
  他的很多作品都灌输了这样的设计风格。他不光懂得设计,也懂得经营。为了细分市场,他把消费者圈定在20到55岁之间。为了使这个年龄段更多的人消费得起,他选用不太昂贵的翡翠作为设计载体。这也是在新加坡,他设计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受消费者喜爱的原因吧。

关键字 
企业风采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