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人民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追求
——记玉雕奇才潘永奇先生
宝石专栏  加入时间:2008-8-20 9:54:00  □ 岳紫龙

      素有“东方奇葩”美誉的中华玉雕艺术,源远流长,伴随着华夏文明,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征程。如果说厚重、博大的山子摆件是这古老文明中的鸿篇巨制,那么精巧雕刻的小件作品就是唐诗宋词,“形制小巧而意韵无限”。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潘永奇先生就涉入小件雕刻这一领域,可以说,是他开阔了中原小件雕刻的新局面,如今的南阳玉器市场,小件作品,三分天下有其一,潘永奇功不可没,他的作品,精巧乖绝,栩栩如生,颇受国人欢迎。

开创小件玉雕形成南阳风格

      潘永奇,生于赵河之滨的中国玉雕名镇——镇平,高中毕业后师从镇平“玉雕七杰”之一的潘广杰,学习玉雕技艺。凭着勤奋和聪慧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雕风格,在玉雕界小有名气。
      当时改革开放近20年了,但玉器市场还是以大件玉雕为主,小件玉器较少,种类贫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作为一个爱玉琢玉之人,美玉不能满足大众所爱,他焦虑,难过。在苦闷中,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小件。小件玉雕由于用料少,灵活多变,价格又比较低,这样,大家就可以买得起自己喜欢的玉雕件。
      当时的小件作品在市场上还是凤毛鳞角,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还是雾里看花。他把人民的需求看作是自己的追求,坚信不久的将来,需求小件作品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于是他不顾大多数人的劝阻,毅然解散了队伍,安置好追随自己多年的工人,开始了新的征程……
      小件雕刻的创作难度比摆件大得多,要在一块小孩手掌般大小的玉料上琢磨出花鸟虫鱼,人文景致,这对于潘永奇来说,就如男子汉放下刀枪拿起绣花针,一时竟无从下手。
  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他带上行囊去天津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就像一棵久旱的小苗,他贪婪地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汲取着甘霖。这期间,他不断钻研创新,对玉雕技法明显有了独到的诠释和理解。刚毕业,他又马不停蹄先后奔赴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等地参观学习。白天听讲座、观摩作品,晚上苦心钻研、反复揣摩,并在随身携带的玉料上不断练习。他把北派庄重大气、古朴典雅的风格和南派造型丰满、工艺玲珑、雕琢细腻的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南阳风格。他所用的雕刻工具,从市场买回来后,70%以上都进行了改动,以适合自己雕刻需要。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天道酬勤,潘永奇终于完成了自己创作上的大转变,他的功底深厚,刀法犀利、洗练,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神俱达,尤擅长花鸟虫鱼雕刻,见者无不啧啧称叹!
      记得有一次,潘永奇将一个雕好的作品《秋韵》拿给医专的一位女教师看:两个石榴裂开了嘴,露出饱饱的籽,籽外面的瓤晶莹欲滴,吹弹可破,红红的石榴皮就像两个小孩儿的脸,让人忍俊不禁。女教师看到作品,连连发问: “这是真的吗?!是你雕的吗?”她不相信,石榴居然可以雕到如此相象的程度,世上竟有如此鬼斧神工的奇技,特别是石榴籽上的瓤,莹莹亮亮,里面的汁液几欲破皮而出,让人不由得闭上呼吸,大气不出,生怕一不小心,吹皱了它……

独辟蹊径寻找新的突破口

      攀登者的脚步永不停息。虽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但潘永奇从未满足过,他深深懂得:艺术这门学问,要紧扣时代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他不断探索新的技艺,无论从造型到寓意,还是从做工到题材都在寻找一个新的突破。
  十二生肖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每年的生肖作品层出不穷。但潘永奇的生肖作品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他的作品将那些小动物全都拟人化,就连生活中人人喊打的小老鼠,在他作品里却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宠物鼠,俏皮致极,抚摸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打啊!
  独山玉色彩丰富、五彩斑斓为雕刻者提供了最广阔的创作空间。潘永奇的俏色独玉作品,达到了一巧二绝三不花的境界:巧是用料巧,把千奇百怪的玉色用得巧;绝是巧的艺术效果,是绝无仅有、拍案叫绝、非它莫属;不花,指作品的颜色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做到对比鲜明、主题突出、自然真实。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这里所讲的“琢”就是“工”。 潘永奇的雕工在镇平非常有名,到了无人能出其右的地步。他的刀法有时洒脱俊拔、清灵俊雅,有时遒劲稳健,老辣沧桑,融合南北两派风格而自成一家。同时,他的作品融入多种技法:圆雕、镂雕、透雕、浮雕、链雕、平雕等,每件作品都技法精湛,让人赞叹称奇;线条流畅优美,透视感强,形象逼真传神,给人们如诗如画,身临其境之感。
      一件玉雕作品做好后,还要上蜡,潘永奇抛开传统的上蜡方法,根据独山玉温润玉质和细腻玉性,研制、调配出了十余种不同光泽度的混合蜡,摸索总结出了另外的几种上蜡方法,将独山玉的玉质和色彩充分展现出来,即丰富了玉雕作品的后期处理方法,又提升了作品的美观程度。

琢玉要先“琢”人

      玉雕界对潘永奇的雕刻风格有多种猜测和评论,有人说潘永奇最早做摆件,又到天津进修过,属于粗犷豪放的京津派风格;有人说,他去广州、深圳学过艺,又擅雕小件,属于南方小巧玲珑、丰满细腻的扬州派风格;有人甚至干脆就把他定位到海派风格上,说他的小件圆雕已到了精妙绝伦的地步,并提出南有刘忠荣北有苏然中(原)有潘永奇的见解。对此,潘永奇曾这样说道,京津派工艺和扬州派工艺是我们玉雕界的两大主要流派,他们成名很早,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而我们中原玉雕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形成自己的风格,亮出自己的牌子。中原,特别是南阳,在玉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镇平是中国玉器最大集散地,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客商上千万次,独山玉矿距南阳只有8公里,可就地开采、加工;现在政府很重视并且大力扶持玉雕产业发展,玉雕艺人又都鼓足干劲,准备大干一场。天时、地利、人和俱备,闯出一条有中原特色的玉雕之路,这才是我们当代玉雕艺人所要努力的方向。
  谈到30多年的玉雕生涯时,潘永奇深有感触地说,琢玉要先“琢”人,玉是高洁之物,只有人的心灵高尚,才能与之相得益彰。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部分和人的先天秉性有关,另外,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要从言、行、举、止做起,要有一颗善心,容纳万物之心。玉雕创作中才能打破传统,引入外来时尚元素;琢玉过程不是对玉石进行简单的机械加工,而是人与石头的对话,是人的思想、理念在玉石上的体现,要用心、用神去雕刻,要反复不断地研究大家的雕刻技艺,汲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使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会跳舞,会吟诗!
  走过昨天的华采与辉煌,今天的潘永奇,凭着多年来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正继续在艺海中努力跋涉着开辟未来,开辟着小件玉雕的新局面,为“中原玉雕的崛起”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努力!

关键字 
宝石专栏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