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宝玉灵光
鞍山岫岩玉石王——玉佛传奇
第14版:文化/会展  加入时间:2007-7-30 13:42:56  □ 沈魁山 著 (记者 天修 允充 整理)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说的是孙坚在洛阳皇宫建章殿前的井中捞得传国玉玺,返回江东立业未成而陨,其子小霸王孙策以玉玺为质(做抵押)向袁术借三千兵马,力取江东三江六郡,始成霸业,可见传国玉玺的价值是多么大。
  施耐庵老先生为《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各自都取了江湖绰号,其中为卢俊义员外起的绰号即是玉麒麟,以显示书中这个人物的英俊、才能和武艺高强。
  在神话色彩很浓的《西游记》中,居于天上灵霄宝殿权力至高无上的是玉皇大帝,简称玉帝,即宗教里所称的帝释天。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巨著《红楼梦》,说到底讲的是卿卿我我的美玉之缘,从女娲神炼五彩石补天,遗留下一块顽石,变成通灵宝玉,降临荣国府,生下衔玉公子贾宝玉,到结缘金陵十二金钗,接下来宝黛之间在大观园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直到“出闺成大礼”“焚稿断痴情”,委婉地奏出了玉颜红尘的挽歌,展示给读者的是玉的美、玉的缘、玉的情和玉的泪。
  玉文化是以玉器为中心载体的,这就涉及到了玉器和玉雕。玉雕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四千到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即用简陋的工具,开凿玉文明之先河,当时已经有了玉制的兵器、工具和装饰品。到殷商时代,除了有玉刀、玉铲和玉铖、玉戈以外,还有了单体器形的鱼、鸟龟、兽面、人首佩等玉件。西周时期的玉璧为扁圆形。王者持的玉圭为上尖下方,贵族持的玉璋为半圭半璋,玉璜呈弧形、玉琥呈虎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解玉砂,琢玉工具也进一步发展,精细程度日趋完美。
  秦汉以后,人们不再做商代的大耳环,而改作佩玉。
  唐代的玉佩上刻有飞天人物造形,这反映了当时佛文化的传入和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宋代琢玉业有了“分色巧用”的新工艺。在玉料的选择和天然色彩的处理上,已经相当巧妙,天然成趣。
  元代的玉业相当发达,能制作特大型玉器珍品。北京的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渎山大玉海”就是元代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贮酒器,以大块整玉雕琢而成,重有三千五百斤,可贮酒三十余担,历时十五年才雕成。
  明清时期,玉雕工艺愈加精巧,清代的满族之乡岫岩“石具五色”很受珍重,道光、咸丰年间,岫玉工艺已闻名全国。
  而今,玉琢已有浮雕,立体雕、透雕和内雕等多种现代方法,加之现代的机器设备取代了古老的工艺机具,精湛的玉琢艺术,定会日益辉煌。
  《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天之瑰宝经玉匠精心雕琢成玉器,其价值简直不可估量,有的竟成了象征封建时代至高至尊的皇权神器,自秦代起在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手中留传一千几百年的传国玉玺,即可为例。
  相传此玉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一石上,因采此石而献于楚王,可惜两番献宝,皆被误认为石,被砍去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再次进献此石,解之,果得美玉,史称和氏璧。这块美玉留传在赵国时,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来换玉,名为交换,实为巧取豪夺。幸有赵国蔺相如携玉赴秦,在秦王面前以聪明才智巧于周旋,留下了“价值连城”的成语和“完璧归赵”的佳话。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得到了和氏璧。命丞相李斯撰写了八个鸟虫形篆字,文曰:“受于天命,既寿永昌”。令玉匠公孙寿精心镌刻其上,做成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钮的传国玉玺。它成了历代帝王执掌天下的必备之物,为争夺传国玉玺也演绎出了多少血泪悲情。秦始皇本想“既寿永昌”没想到其驾崩后不久,“戍卒叫,涵谷举,”秦王朝很快土崩瓦解,豪华的阿房宫也变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了。秦王朝虽然灭亡,但传国玉玺却继续担任象征皇权祥器的角色。子婴将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当然其间有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本文这里不再重叙了)。西汉王朝传至孝平帝时,王莽弑帝篡权,为得到传国玉玺进行逼宫。孝元皇太后一面大骂逆贼,一面用传国玉玺打王莽的亲信王寻、苏献。二人闪过,传国玉玺击在太湖石上,被崩其一角。后以黄金镶之,被称为金镶玉玺。东汉的光武帝在宜阳得到传国玉玺,起兵讨逆,中兴汉室,开始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待 续)     
关键字 
第14版:文化/会展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