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树森
编者:玉雕作品讲究形式的完美,但是形式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满足时代的需求。这要求玉雕创造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以及对玉雕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玉雕创作要合理运用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更符合创意的玉雕作品。
玉雕是种造型艺术,形式美是很重要内容。离开了形式美就称不上玉雕的创作。玉雕的创作是通过对原材料艺术的加工,使贵重的玉石和高超的技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浓郁的趣味性和欣赏性。也就是说,玉雕创作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组成的艺术形象。
玉雕作品的造型可以融入更多其他领域文化元素。有意识的接收创新和交融发展。从古至今,各个时代的各种物质文明与风土人情的理解和接纳吸收,都可以运用到玉雕的造型中,作为具体的描述对象。无论是对自然物的直接描摹,选取动植物等的写实主义风格,或是几何抽象形式,都属于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和张扬,它折射出创作者的综合素质。
从玉雕作品的创意来看,整体到细节构思无不体现着创作者的智慧,它充分考验玉雕创作者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敏锐感知,在表现形式上充分发掘玉石的艺术表现力,并始终着眼于多元艺术表现在玉雕中的合理应用,以便创作更符合创意的玉雕作品。
所以玉雕艺术的表现形式需要不断地更新,也需要注重协调性,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活力,来丰富自己,让自己的作品不再单一地表现某一种题材。玉雕形式创新,总是要借鉴总结前人的形式创造的经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要破除一些陈腐的形式,探索这样一个时代需要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总是要带着一种原创冲动去探索创造新的玉雕形式。 真正成功的玉雕作品,绝不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它要承载人们对美好愿望的向往,它是要歌颂崇高的,要批判丑恶的。在创作玉雕作品时,总是从个性出发,总是要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性,总是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个体来发扬。 在现实玉雕创作中,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总是交叉渗透在一起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时候,很难分开,这正是显示了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如果仅仅满足于玉雕对其他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吸收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吸收可能是自发的,不一定是自觉的,可能是它无意识中就渗透到一起的,或者是迫于现实的无奈汇集到一起的,也就是为了完成一个玉雕而创作,真正的有活力的健康的玉雕作品,应该是自觉的、起码带有自觉的成分,应该是广大玉雕从业者共同一起来探讨如何使得玉雕对其他艺术的吸收走向一种自觉、走向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趋势。玉雕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不是无意识的、被动的、随意的参考、拼贴,真正的多元化,应该是多种艺术元素形态按照玉雕艺术表现应有的个性的要求,被优化组合起来,走向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对于玉雕作品来说,随着人们的审美素养提高,欣赏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体验,对玉雕作品的多元的形式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美学评价和批评标准。在这种时代审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玉雕工作者不再满足于各自擅长领域的独立创作,而是开始尝试跨题材的创作来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意和艺术表达。
在这种时代审美的背景下,也就对玉雕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面对的命题是对玉雕作品的构思,能否对玉石自身的表现力的感知,是评判玉雕从业者创作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不是说他工艺有多么的高超,而是他自觉地并尝试着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他的作品无论有多稚嫩,只要饱含热情,就能感染看到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有天赋的。当然中间的观察,雕刻时的取舍是下一步要锻炼的基本能力。再就是要意识到玉雕表现个人风格的珍贵,我们必须虔诚的向前辈去学习,但学习的同时不要压抑乃至泯灭自我。 宗白华说:”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根于天成,虽然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受学识所能造成和完满的。“艺术的创造往往是天才自然冲动的结果,他们有着非凡的才情和悟性,虽然离开超人的悟性和才情是不行的,但是玉雕作品创作也不是仅凭灵光一现就可以完成的,它还需要玉雕创作者多方面的素养。 精湛的玉雕作品总是能折射出玉雕创作者的深邃思想,玉雕创作者只有对人生真谛和时代发展产生深刻的领悟和理解,具有独特的发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玉雕作品,这得益于玉雕创作者哲人般的思想修养。玉雕创作者只有尽可能的学习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积淀才能创作出更好的反应生活的作品。 若是仅凭精湛的技艺而无深厚的知识积淀,即使作品再精彩,也是空洞的,只是“虽工亦匠”,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无感人的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美,只是一件有商品价值的商品。玉雕创作者尤其需要强烈的健康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这种情感应该是群体和大众情感的凝聚,是净化的健康的能表现大众心声的,无论他的技艺是否精湛,只要表现的事物是高尚的,都可以说是成功的作品。 作为合格的玉雕创作者应该要有时刻提高自我艺术修养的意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所创作的作品,最大程度地关心和满足时代的要求,在创作中精益求精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社会。 玉雕创作者的自我修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品的格调品位的高低,古代画论就强调把“技进乎道”作为最高的艺术最求,“道”既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对道的修悟高下则反应了人品的高下。古代画论又一再强调“画品系乎人品,人品高则画品高,人品卑则画品卑”。 可见玉雕艺术作为艺术大类中的一类,都具有相通的特性,若是能从其他姊妹艺术中吸取更多的养分,无疑是再好不过的。这也对玉雕创作者来说也是严格的考验,无论是对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洞若观火般的敏锐,还是对自身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