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是悠久历史文明和重要文化艺术的独特载体,它融合了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表达和对财富的拥有。珠宝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被赋予了良好的祝愿和祈盼。 我国珠宝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并且有条件拥有珠宝,点缀生活,享受快乐。我国珠宝产业近年来不断的发展,为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迅速成长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珠宝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珠宝首饰的需求量也骤然增加,除了传统的黄金首饰外,红蓝宝石、钻石及铂金等镶嵌首饰大量的涌入国内市场。此时,众多的珠宝首饰镶嵌企业应时而起,大型的综合商场纷纷进驻了珠宝专柜,黄金、玉石、彩色宝石、钻石、铂金首饰等,首饰市场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在改革开放初期,黄金率先进入珠宝市场并一度占有绝对优势,统计表明,1982年底,国内金银首饰企业38家,年产值为7911万元; 1990年,国内黄金首饰销售额达到14亿元;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行,黄金原料市场开放;2003年,我国央行取消了黄金饰品企业审批制度,黄金饰品市场开放;2005年,我国居民黄金投资市场放开。至此,我国黄金首饰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 我国钻石市场从1993年开始快速发展。1995年,钻石饰品销售额为20亿元,2000年达到50亿元,同年,我国正式批准成立上海钻石交易所,一般贸易项下的钻石进口集中到了这个惟一的渠道。2006年7月1日起,国家钻石税收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自上海钻石交易所销往国内市场的毛坯钻免征增值税,成品钻石进口环节增值税17%退13%,即征即退。至此,我国一般贸易下的钻石进口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铂金首饰从1994年亮相我国市场。当年我国的铂金消费量仅占世界的1%,随着铂金饰品的推广,到1998年,我国铂金首饰销售量为62万盎司,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占世界铂金首饰市场的23%。2001年,我国铂金首饰销售量达到了130万盎司,占世界铂金首饰市场需求量的52.8%,居世界第一。 截至2000年底,全国拥有各类珠宝企业近30000家,从业人员200万人,年产值近千亿元。作为对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我国珠宝业30年来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潜力巨大
珠宝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消费水平和信心的提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与国内市场接轨步伐的加快,我国珠宝产业正在面临着一个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 我国GDP连续多年增长,2008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21.79万亿元,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惠及了广大的城乡居民,使得居民消费欲望和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国珠宝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政府为鼓励和发展珠宝玉石产业,先后出台了不少有利的政策措施。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已从2001年12月的15.3%下降到2007年的10%左右,上海钻石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先后运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及其制品的市场全面开放,钻石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大幅度降低,珠宝特色产业基地的建立,离不开政府对当地珠宝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扶持,为促进我国珠宝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健康、快速发展的环境。 近年来,我国珠宝产业销售总额以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发展,2009年内地市场销售总额达到2200亿元,除2009年外,以往年份出口年增长均超过20%。2009年出口总额近80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工商注册的各类珠宝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其中珠宝零售企业大约4万家,从业人员150多万人。一批珠宝驰名品牌企业涌现出来,总体来看,我国珠宝玉石产业发展稳定,各方面建设齐头并进,呈现出可喜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珠宝首饰年消费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家之一,成为全球重要的珠宝消费市场,珠宝首饰成为继房产、汽车之后我国百姓第三大消费对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加工及消费国,年消费超过200亿元,铂金消费多年居世界第一,2009年首饰用铂金约54.5吨,占全球首饰铂金用量的71.5%,2009年黄金消费近500吨,取代印度占世界第一,钻石消费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名,这些数据都有力的说明了我国珠宝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在国家经济情况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国家各级政府对珠宝产业发展大力扶持下,在消费者对珠宝的消费热情不断高涨和对珠宝文化的不断深入理解下,我国的珠宝产业一定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产业逐渐规范
我国珠宝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不断规范自身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一、 珠宝加工型企业进出口结构不断调整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等传统的珠宝市场严重萎缩,给我国传统的加工出口型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2009年,我国珠宝产品出口同比下降16.2%,为近十年来首次下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珠宝加工产业的进出口结构的不协调。 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国内珠宝企业的影响,各级政府以及珠宝协会都积极的应对,从税收、地方政府的融资支持、行业协会的搭桥牵线、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都有力地缓解了金融危机对珠宝产业的影响。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2009年珠宝产业的出口跌幅依季度呈现逐步减少的态势。同时,国内珠宝企业也看到了国内珠宝零售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调转方向,开拓国内市场,把过去一些地区加工型企业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外单的发展机构,转为国内国际市场齐头并进,珠宝加工型企业的进出口结构逐渐合理。
二、 品牌建设成绩显著
品牌建设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行业发展不断规范的表现。截至2009年底,珠宝行业先后有50家企业的52个产品获得中国产品质量的最高荣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有20多个企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荣誉,150多家企业的产品成为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还有300多家零售企业获得“放心示范店”称号。 这些优秀的品牌历经市场的考验,不仅收到业界和消费者的肯定,也推动了珠宝产业健康、规范化的发展,这都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表现。
三、产业集群发展逐渐形成
产业集群化是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产业集群化使许多相关企业在地域上同处一地,原材料和半成品、配件、设备制造、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都可以资源共享,相互配合,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我国珠宝产业集聚区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珠宝产业逐步显现集群化发展的态势,为珠宝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趋于珠宝特色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20个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无论是玉石雕刻,珍珠养殖,还是首饰加工等都为所在的城市或地区增添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珠宝产业的繁荣,市场的逐渐规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深圳罗湖、广州番禺等为代表的镶嵌加工类珠宝产业基地;以内蒙古赤峰、辽宁阜新、辽宁岫岩、浙江青田、山东昌乐等为代表的宝玉石雕刻产业基地;以浙江诸暨、苏州相成区为代表的淡水珍珠特色产业基地;以广西梧州为代表的人工宝石特色产业基地,以青岛城阳为代表的流行饰品加工贸易特色产业基地等都为国内珠宝产业结构的逐步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 标准化建设日趋完善
为培育和规范珠宝玉石首饰市场,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或行业标准,如《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钻石分级国家标准》、《珍珠分级国家标准》、《钻石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翡翠分级国家标准》等。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进行红蓝宝石、白玉等分级标准和标样的制定工作, 2008年3月,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珠宝产业标准化建设将会加强,参与国际标准化交流、接轨将会加快,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市场、促进和谐购销结构,保障消费者权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珠宝产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具有空前的发展机遇及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13亿人对珠宝的不断热爱及渴望,中国的珠宝市场发展前景的广阔程度是无法想像的。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珠宝产业年销售总额有望达到4000亿元,出口超过150亿美元,到那时,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珠宝首饰制造和贸易中心之一,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珠宝消费市场。 |